让卖家找上门

发布采购单》

https://bjzbm.ynsnw.com/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_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2018-04-14 普洱市宁洱县文物管理所杨庆武7970
核心提示:浅论少数民族地区_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浅论少数民族地区

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宁洱县是哈尼、彝、傣、布朗、回、等多民族聚居地,不但生态环境良好,而且村落古老,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是云南省民族文化保留最丰富、最完整、最具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大县之一,不仅是民族文化“富矿区”,更是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因此,抢救、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显得尤为重要,现就宁洱县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现状,谈谈当前民族文化抢救、保护和传承的观点和思路。

一、抢救、保护和传承宁洱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宁洱少数民族文化,既包括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包括现当代文化。宁洱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可以说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特点也非常鲜明、突出。

一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宁洱的许多少数民族是与汉族同生共长的民族。哈尼族、彝族、傣族都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韵味,且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仍然保留着他们的语言,并形成许多歌曲广为流传,如哈尼族的敬酒歌《之泊渡》等。

二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少数民族文化成就表现在衣食住行、宗教、伦理、哲学、文学、艺术、医药、建筑、服饰、风俗等诸多方面,既保持和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大量地吸收和容纳了现代文化。哈尼族红蛋节,哈尼族婚丧嫁娶中的风俗礼节等,无一不彰显着宁洱各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此外,作为在茶乡生长的民族,民族文化与当地特色进行很好的融合,如白族的三道茶。

三是在精神价值上既相通相融、相互补充,又各具风采。宁洱各民族文化都具有团结统一的爱国传统,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合”思想,革故鼎新、因势而变的创新精神,忠君孝亲、讲信修睦、惩恶扬善的传统美德等。同时,由于地域、历史、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之间,各少数民族文化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相吸收,既深化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增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

宁洱县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区,其文化种类包括了彝族歌、哈尼族歌,彝族舞蹈、哈尼族舞蹈、傣族舞蹈等,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随着青年人纷纷外出务工,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知,缺乏兴趣,缺乏体验,缺乏认同感,民族文化也开始衰落。因此,民族文化抢救工作已亮起了红灯,抢救、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时间非常紧迫,责任非常重大。

二、宁洱县民族文化传承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给民族文化传承提出新的挑战。市场经济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也推动了宁洱文化的繁荣,民族文化也随之变化和发展。但是,市场经济也有阻碍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面。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很多本县青年离开本乡本土投入到发达城市的市场经济浪潮中,有人迷失或忘记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各种流行文化、都市文化随着各种媒介传入宁洱这片净土,很多年轻人对都市文化、流行文化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面临的挑战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人们对民族文化在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同时,在机遇的背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一)民间传承难以延续

由于现代的娱乐方式和不良的文化导向的影响,原有的民间传承活动已不再沿袭。儿童们不再上歌师家去学歌,而是上学校学习现代文化知识。村寨原有的悠悠歌声、三弦声、三跺脚的舞步声已渐渐远去,取代的是时尚的摇滚舞曲和媚俗的电视娱乐节目。从事歌师、戏师、祭祀师等传承人越来越少,宝贵的民族文化已面临无人传承的趋势。

(二)校园传承困难重重

通过深入部分学校调研了解到,当前校园传承工作存在以下的误区或不当的方式方法:

误区一:把舞台歌舞当作民族文化。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学校都在教唱那几大家首耳熟能详的舞台彝族歌、哈尼歌,或穿民族服装跳广场舞,就认为是在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了。这样的误区是目前我们民族文化进课堂最普遍的现象。它不仅不能传承民族文化,而且给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带来严重的误导。

误区二:教民族文化怕影响学生的文化课程。

误区三:对民族文化的偏见与排斥。有些人把“民族文化”与“贫穷落后”并称,对民族文化产生偏见,穿民族服装、唱民族歌被认为是“乡巴佬”,会降低身份,对自我文化缺乏自信心。

(三)民族语言面临消失

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成分的人口越来越多,但会讲少数民族语言的人越来越少,民族语言面临消失。预计,再过20-30年,宁洱县部分村寨少数民族语言将会消失。

(四)各级政府虽高度关注,但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宁洱县在2013年以前,政府在文化保护传承上投入严重不足。全县共有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县总人口的94%。他们遍布380个乡村,1000多个自然寨,孕育多种独特的民族文化。这些文化都需要保护传承,每年所需经费300多万元。而现在宁洱县民族部门每年文化进课堂经费仅有2—4万元,只占现代教育经费千万分之一,这点经费远远满足不了该项工作的开展。

三、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加大对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力度

宁洱县不仅为民族文化大县,而且也是旅游资源大县,各级政府要树立保住民族文化也是政绩的理念,只有守护好民族文化,才不会让宝贵的资源枯竭。

当前民族文化无人继承的症结是:一方面传承人没有传承平台,因为少年儿童都上学校接受现代教育,基层学校没有专项经费。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和了解。因此,为了抢救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宁洱民族文化遗产蕴含着宁洱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体现着宁洱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宁洱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各级党委、政府、各行各业、社会各界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充分认识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连接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

要把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将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所需经费继续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同时调动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多渠道募集资金,抢救保护,传承和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对其进行整体保护,以保存历史记忆,加以传承和弘扬。

(三)正确认识民族文化对青少年的教化功能

民族文化(如彝歌、哈尼歌)不仅旋律优美,歌词内涵丰富,语言艺术生动,修辞手法多样,而且崇尚友爱和谐,是一部饱含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道德观的无字史书,具有很好的教化功能,因此,学校老师不要排斥民族文化,要包容民族文化,为它创造生存空间,要利用校园平台融入民族文化教育。

(四)以传承原生态文化为主,舞台文化为辅

舞台歌舞只是孤立的艺术表现,不属于文化定义,而生活中的彝歌、哈尼歌才是以歌为媒,传情达意,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五)鼓励引导民间传统传承活动

民间传承是最经济、最传统、最直接、最利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有效方式,也不占用学校教学资源。因此,各学校要与传承人配合,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

(六)制定传承人和继承人的奖励、鼓励和扶持政策

建议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对传承人和继承人给予一定的奖励和扶持,让他们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让他们更有决心和信心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同时,建议人事部门在民族地区招聘干部给予倾斜性政策,将部分岗位设置民族语言加分条件,让会说民族语言的考生享有优先录用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少数民族学习民族语言的自信心。

(七)鼓励支持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原生态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天然的博物馆和露天的百科全书,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重的社会功能。因此,我们应制定一些鼓励政策,对民间开展的节日、民俗活动适当予以经费支持,让节日为载体,让文化得到延续。

四、总结

民族文化是宁洱各民族智慧的结晶,经历千百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所剩不多,现有的文化传承人大多已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他们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 手中传递的接力棒却找不到后人的接应,这让他们感到十分的困惑,我们的民族文化不知路在何方。作为文化的传播者,笔者呼吁政府及各级部门,伸出自己的双手抢救正在奄奄一息的宁洱民族文化,帮她找到回家的路径,让她回归到人类的精神家园,让宁洱的民族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绽放异彩,生生不息。


 
举报收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 admin
    加关注0
  • 没有留下签名~~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友情链接  |  禁止发布规定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隐私政策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滇ICP备17006069号-2